首页

求女王调整教视频网站

时间:2025-05-23 11:40:50 作者:第1视点|让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永放光彩 浏览量:96880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从教70余年、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痴迷语文教学,耄耋之年仍坚持站上讲台。她躬耕教坛、与时俱进,用行动践行“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彰显了“师者为师亦为范”的境界。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广大教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躬耕不辍,涵养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才能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学不可以已,教师应当成为勤于治学、不懈求索的表率。“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卫兴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这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与“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始终奋斗在勤学求真的道路上。90岁之后,虽然病痛缠身,仍每天学习工作不少于8小时,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即使卧病在床,也坚持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卫兴华将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也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实践表明,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广大教师以身作则,既传授知识、也传递信仰,就能给学生以无穷力量。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如今,无数优秀教师秉持躬耕态度,激扬奋进的精气神,以勤勉奉献为“强国有我”写下生动注脚。长期在野外进行科学观测与试验研究,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用持之以恒的科学实践,攻克能源电力装备安全多项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为我国电网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既“树木”又“树人”,贵州大学教授丁贵杰带领团队创建马尾松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和种质基因库,在多目标培育技术体系和优化栽培模式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教学和科研中培育创新人才。深厚渊博的学识,学无止境的精神、知行合一的品格、实干奋斗的情怀,都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越是发展,越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今天,教学工具不单是粉笔黑板,还有了翻转课堂、智慧教室;教学场所不止于三尺讲台,而向社会大课堂延伸;授课内容不局限于书本教材等学科类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葆有创新意识,持续加强知识储备、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变革,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征程上,广大人民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精湛的学识、深厚的素养、创新的理念,做学生前行的引路人,必能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崔 妍(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叶攀】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台军通报:山东舰通过台岛东南 进入西太平洋

据统计,2022年中国数据产量达8.1ZB(十万亿亿字节),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富集的数据资源是一笔巨大财富,前提是不让它“睡着”。

(聚焦博鳌)周小川:亚洲迈向电力零碳需要更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现代化,也是坚定不移提高人民福祉、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现代化。这要求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关注治理理念的人文温度。

证监会:防范绕道减持,维护市场信心

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这个故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的故事既彰显了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渴求和信仰,也体现了为共产主义崇高事业而呕心沥血、忘我付出的热情和干劲。

焦点访谈:适老化改造 让养老变享老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到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讲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面临出国、工作的选择,但最终“想做点儿事”的想法让他选择留在了国内,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事,“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南京站)举办

4日下午至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北省孝感市、咸宁市,考察了云梦县博物馆、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和四邑村,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